欢迎访问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!
夜读朋友送我的《本草品汇精要》,其中那些栩栩如生的关于煎药用水的描写让我久久不能移开目光。古代中医煎药,对用水的认知和要求,高于煮茶酿酒。《医学源流论·煎药法论》曰:“煎药之法,最宜深讲,药之效不效,全在乎此。”
玉泉
《医学入门》载“玉消为水,故名玉泉”“图经曰:玉泉生蓝田山谷”“其色白,其味甘淡,其性寒”。在这里,玉泉不仅是一种煎药用水,其本身也因融进了玉的精华而有“主五脏百病,柔筋强骨,长肉益气,利血脉,安魂魄,明耳目,耐寒暑,久服轻身不老”之功,可谓至精至纯。但玉泉到底在何处?《本草品汇精要》载:“今蓝田山谷无玉泉,泉水,古今不言采。”《证类本草》对此亦有讨论,“又荆门军界有玉泉寺,中有泉,与寻常泉水无异,亦不能治病。”
如果没有新发现的文献佐证,此题恐成无解之谜。《神农本草经》不载玉泉的具体位置,只曰“生山谷”,让人有空谷足音之感。白居易在其诗《仙娥峰下作》谓“渴望寒玉泉,香闻紫芝草”,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紫芝与玉泉一道“生山谷”,紫芝有“仙草”之称,“久服轻身,不老,延年”,将此二者并列,可见玉泉之珍贵。
浆水
浆水又名酸浆水、米浆水,古代用以代酒,“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,箪食壶浆以迎王师,岂有他哉?”(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)。《本草品汇精要》记载作浆水之法:“于清明日用仓黄粟米一升,淘净下锅内,以水四斗,入酒一盅,煎至米开花为度,后将柳枝截短一大把,先内坛中,然后贮浆水于内,以苧布封口,使出热气,每日用柳条搅一次,如用去,旋加米汤,仍前搅用之。”浆水色清白,味甘酸,性温缓,可“除霍乱,止消渴”。浆水不仅可以煎药以助药效,如《医学入门》载“槐白皮,味苦,主口齿风疳血,浆水煎含之”;《金匮玉函经二注》认为“浆水味酸,解热疗烦,入血为辅使也。”浆水又可冲服散剂,如《金匮要略》载“蜀漆散方,蜀漆(洗去腥)、云母(烧二日夜)、龙骨等分。上三味,杵为散。未发前,以浆水服半钱。”
现代中医学家刘渡舟认为“浆水和胃,又助蜀漆以吐顽痰。”浆水还可于药后饮用,如《金匮要略·妇人妊娠病脉证治》载“(白术散方)服之后,更以醋浆水服之”。浆水还有清理创口的作用,如《圣济总录》载白香散的用法为“先以含浆水令暖,吐出洗疮令净”。中医临床实践也发现在用《金匮要略》赤小豆当归散治疗外痔出血、直肠出血等症时用浆水煎则效果大显,用水煎则效果较差。
井华水
井华水亦作井花水。《本草品汇精要》载:“此水乃平旦第一汲者,取其清冷澄澈。”其味甘,色白,性平寒,“主人九窍大惊出血,以水噀面,亦主口臭,正朝含之,吐弃厕下,数度即瘥。又令好颜色,和朱砂服之……洗目肤翳,及酒后热痢,与诸水有异,其功极广。”《敦煌遗书·单药方残卷》也载“人面欲得如花色,以井花水”。《圣济总录》认为“凡煎药当取新水,令极清洁”。孙思邈在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中更是直言“凡煮汤, 当取井华水,极令净洁。”
当然,清洁只是井华水特点之一,更重要的是其“静而不动,得纯阴之气”,即张璐在《本经逢原》中所谓“古人服药必择水火,故凡汤液多用新汲井华水,取天真之气浮于水面也。”李时珍认为,井华水本身即“可解热毒”,“宜煎一切痰火气血药”。因此,井华水在温热病中的应用也极广。如《金匮要略·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》记载:“风引汤,除热癫痫……上十二味,杵,粗筛;以韦囊盛之,取三指撮,井花水三升,煮三沸。”当然,煎药、服药用水毕竟多为辅助作用,相杀作用毕竟有限,不可不知。井华水在民间还被认为可洗涤以祓除不详,如《怀来县志》记载“各家晨起汲井华水,有祓禊意。”
菊花水
菊花水其色白,味甘,性温缓,《本草品汇精要》载其“主除风补衰,久服不老,令人好颜色。肥健益阳道,温中去痼疾。”《本草纲目》载:“药用菊花南阳郦县最多,菊潭县最佳,饮菊潭水可以延年益寿。”晋代葛洪《抱朴子内篇》则认为菊花水的形成原因为“南阳郦县山中有甘谷水,谷水所以甘者,谷上左右皆生甘菊,菊花堕其中,历世弥久,故水味为变。”宋代寇宗奭《本草衍义》则认为“由是知泉脉如此,非缘浮土上所生菊能变泉味”。后世医家也极少提及煎药或服药用此水者,盖由于取其方便之故。
地浆
《本草品汇精要》载:“此掘地作坎,以水沃其中,搅令浊,俄顷取之,以解中诸毒。”“色土黄,味甘,性平寒……主热渴胸闷,解中诸毒及食生肉中毒。”清代医家严西亭在其《得配本草》中特别指出“以新汲水沃入,搅浊,少倾取清用之,故曰地浆。”《本草备要》记载地浆“治泄痢冷热赤白,腹内热毒绞痛,解一切鱼肉菜果药物诸菌毒,及虫蜞入腹,中暍猝死者。”
关于地浆,我最初的记忆有二,一为《宋史·列传第二百四十九》记载高昌一种治疗皮肤病的方法,“下有穴生青泥,出穴外即变为砂石,土人取以治皮”;二是小时候去河边捉鱼,遇到有被呛死的鱼,长者会在河边挖一个坑,将鱼放进去,说是可以解毒。现在回想起来,这二者或许都是关于地浆用途的民间记忆。
腊雪
《本草品汇精要》载:“大寒节后之雨雪谓之腊雪。时当阳气潜伏,寒令大行,其花六出,乃禀纯阴之数。故能治一切瘟热之疾及腌藏果实经年不坏。”西汉《氾胜之书》记载“常以冬藏雪汁,器盛埋于地下”,即自汉代起已有冬天收藏雪水的习惯。《本草纲目拾遗》谓腊雪可“解一切毒,治天行时气温疫,小儿热痫狂啼,大人酒后暴热、黄疸,仍小温服之。”《本草备要》谓其“治时行瘟疫,宜煎伤寒火暍之药,抹疿良。”《本草衍义》记载“腊雪水,大寒水也……治天行、时气、瘟疫”。现在亦有医家用之涂患处治疗小儿痱子,取得较好疗效。当然腊雪水不仅用在医学上,也用于农学等,如《农桑衣食撮要》载“浸谷,用腊月水浸过,耐旱辟虫伤。”
上一章:从诸葛亮之死说“积劳成疾”
下一章:李时珍首次提出五倍子是虫所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