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!

中医药文化

当前位置:首页> 中医药文化 > 科普教育

蕨芽珍嫩压春蔬

发布时间:2021/3/19 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 访问次数:

伴随着和煦的春风,我们全家去郊外登山,从事医疗工作的妻子看到满地的蕨芽,赶紧收住了脚步,招呼着我一起弯下身子采摘蕨菜。

蕨菜,又名紫蕨、蕨萁、拳菜、山凤尾等,为凤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野生于山区的草坡、林间空地和林缘地带,叶大,幼时拳卷,茎紫色,根状茎蔓土中。当它嫩叶还处于卷曲未展时,采摘下来便可以作菜食用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蕨,处处山中有之。二三月芽……其茎嫩时采取,以灰汤煮去涎滑,晒干作蔬,味甘滑,亦可醋食。”

蕨菜分布于大江南北,以安徽黄山蕨菜最为出名。有一次我去黄山旅游时买了几包当地产的蕨菜,带回之后馈赠亲朋好友,他们品尝之后赞不绝口。

蕨菜为我国最早食用的野生佳蔬之一。早在《诗经》中即有“陟彼南山,言采其蕨”的诗句。蕨菜味之美胜过园种蔬菜,博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赞美。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写道:“野烧初肥紫玉润,枯松瀑布煮春烟……早韭不甘同臭味,秋莼虽滑带腥涎。”在诗人眼中,蕨之鲜美压倒早韭和秋莼。唐代诗人白居易有“紫蕨行看采,青梅旋摘尝”之吟唱。唐代诗人郑谷赞道:“溪莺喧午寝,山蕨止春饥。”宋朝诗人黄庭坚的“竹笋初生黄犊角,嫩芽初长小儿拳”,将初生蕨芽的形状描写得栩栩如生。明朝诗人罗永恭在一首诗中写过蕨菜的味道:“堆盘炊熟紫玛瑙,入口嚼碎明琉璃。溶溶漾漾甘如饴,但觉馁腹回春熙。”清代查慎行感叹:“春山笋蕨本来甜,难得城中二者兼。”而宋代陆游的《饭罢戏示邻曲》诗,则让人馋涎欲滴了:“箭茁脆甘欺雪菌,蕨芽珍嫩压春蔬。”

相传,西汉初年,有“四皓”之称的角里先生、夏黄公、东园公和绮里季,志行高浩,寿长德劭,因逃避秦乱,携妻将子,隐居今陕西境内的商山,采蕨而食。汉高祖刘邦听说后,非常敬仰,遂下诏请他们下山做官,但他们拒不应诏,继续过其清贫的隐居生活。故商山一带至今称蕨莱为“商芝”。《本草拾遗》对此记载:“四皓食芝而寿。”意指这四隐士食蕨而长寿。历史上武王伐纣,灭了商朝,但纣王手下的重臣夷齐却不肯归顺,发誓不食周粟。他逃进深山以后,一直靠采食蕨菜度日。

蕨菜嫩爽柔软,风味诱人,初春的蕨菜更是鲜嫩无比。蕨菜食法颇多,可鲜食,也可盐腌、干制;既可作主料,又可当配料。在家里,我母亲擅长以蕨菜烹制多种菜肴,记得烹制蕨菜时,一般将新鲜的蕨芽用沸水焯一下再进行烹制,炒、拌或做汤等均可。

那出自我母亲之手的蕨菜肉丝、蕨菜鱼片、蕨菜鸡丝、蕨菜炒蛋、蕨菜鳝丝、蕨菜嫩韭等,令家人常啖不厌。蕨菜炒年糕清香鲜美,诱人食欲。母亲喜欢将新鲜的蕨芽进行盐腌,盐腌时选择粗细整齐、色泽鲜艳、柔软鲜嫩的,配以适量的盐,制成酸菜备食。此外,母亲还将新鲜的蕨芽晒干,留着日后随时取用,如将蕨菜干烧肉、熬汤或剁碎成馅,风味别具。

我和爱人也从母亲那里学会了烹制蕨芽菜肴的方法,那亲手烹制出来的蕨芽菜肴,不仅自己解馋,也让来家做客的亲朋好友大快朵颐。

蕨菜享有“山野之王”的美称,不仅入馔,亦可入药。中医学认为蕨菜味甘、性寒,有清热、滑肠、降气、化痰之功效,可治食隔、气膈和肠风热毒。《本草纲目》说蕨菜“去暴热,利水道”,现代医学认为蕨菜对防治癌症及心血管病等有一定作用。

不过,蕨菜食用也要因人而异,《食疗本草》说它:“冷气人食之多腹胀。”因此,素体阳虚怕冷以及脾胃虚寒之人应少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