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!

中医药文化

当前位置:首页> 中医药文化 > 科普教育

药植科普⑤——槲蕨

发布时间:2024/4/23 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 访问次数:

  封面图

  

  

在我所金佛山药用植物博览园里,常见一种附生于树干上或石头上的漂亮蕨类植物,这就是槲蕨。

槲蕨Drynaria roosii Nakaike,又名骨碎补、爬岩姜、猴姜、胡狲姜、石毛姜、过山龙等,是槲蕨科槲蕨属植物,通常附生岩石上,匍匐生长,或附生树干上,螺旋状攀援。主产于湖南、浙江、广西、江西福建、四川、重庆、贵州等长江以南地区。

  附生于树干上的槲蕨

  

槲蕨的名字和其叶片有关系,其叶片具有两种形式:一种为营养叶,也叫腐殖叶,叶片枯黄色,形状颇似槲树叶,主要是收集输送养分,同时起到固定作用;另一种是孢子叶,深绿色,直立羽状分裂,长得像羽毛,直立在空中,叶片下面长了很多褐色颗粒,那就是用来繁殖的孢子。

  槲蕨的营养叶,形状像槲树叶

  槲蕨喜欢光照,与普遍喜阴的蕨类植物有所不同

  槲蕨的孢子叶呈羽状分裂,孢子长于叶片背后

  

  槲蕨的根状茎粗壮,密披棕褐色鳞片

  

  

  槲蕨的药用价值

槲蕨是常用中药骨碎补的基源植物,据2020版《中国药典》记载,中药骨碎补为槲蕨的干燥根茎,全年均可采挖,除去泥沙,干燥或再燎去茸毛(鳞片),通常切厚片使用。

骨碎补性苦、温,归肝、肾经。功效主治为疗伤止痛,补肾强骨;外用消风祛斑。用于跌扑闪挫,筋骨折伤,肾虚腰痛,筋骨痿软,耳鸣耳聋,牙齿松动;外治斑秃,白癜风。

  中药骨碎补切片

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,骨碎补具有强骨、抑制链霉素的耳毒性、降血脂、强心、抑菌等作用。其毒性经临床报道,成人大剂量(100~150g/d)水煎口服,可致急性中毒,表现为口干、多语、心悸、胸闷、神志恍惚、瞳孔散大等,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。

  

  中药骨碎补始载于南北朝时期的《雷公炮炙论》,自古以来在民间便广泛应用。在唐代作者许浑的《将归涂口宿郁林寺道玄上人院二首(其二)》中,用“藤花深洞水,槲叶满山风”描述了采药翁目中的美好春景。槲蕨造型独特,两种叶片一则颜色翠绿,一则像花朵在枝干或石壁上开放,非常惹人喜爱,期待大家在户外与它相遇!